近年來,關於「斷食」和「限制能量攝入」的研究越來越多,也引發了人們對「挨餓」與健康關係的討論。雖然「挨餓」一詞聽起來有些負面,但適當控制能量攝入,在一定程度上,確實能給身體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。當然,這裡強調的是「適當」,並非完全不進食的極端行為。
一、促進細胞自噬,清除「垃圾」
細胞自噬,簡單來說就是細胞自我清潔的過程。當身體處於能量匱乏狀態時,細胞會啟動自噬機制,將受損、功能衰竭的細胞成分降解並回收利用。這個過程就像細胞內的「垃圾清理工」,可以清除體內積累的有害物質,延緩衰老進程。研究表明,適當的能量限制能有效激活自噬機制,降低患病風險。
二、提升胰島素敏感性,穩定血糖
長期高糖高脂飲食會導致胰島素抵抗,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。而適當的挨餓可以幫助降低胰島素水平,提升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,從而更好地控制血糖。這對於改善代謝健康,預防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具有重要意義。需要注意的是,對於已經使用降糖藥物的患者,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能量限制。
三、改善腸道菌群,促進消化
現代人飲食豐富多樣,但同時也容易導致腸道菌群失衡。適當的能量限制,例如間歇性禁食,可以減少食物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,為腸道菌群提供「休息」和「修復」的機會。同時,它還能促進有益菌的生長,優化腸道菌群結構,從而改善消化功能,增強免疫力。
四、激活大腦神經遞質,提升認知能力
大腦對能量非常敏感,適當的能量限制可以刺激大腦產生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(BDNF),這種物質對於神經元的生長、存活和修復至關重要。研究發現,BDNF的水平與認知功能密切相關,可以提升記憶力、學習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。
需要再次強調的是,「挨餓」並非盲目節食,更不能長期進行。在嘗試任何能量限制方案之前,都應該諮詢醫生或營養師的建議,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和適用範圍。特別是對於孕婦、哺乳期婦女、兒童、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,更應該謹慎對待,避免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。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,循序漸進,才能真正從「挨餓」中獲益。